查看原文
其他

千年运河绘新景①|文化之河,贯通古今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2-11-09



  大运河,见证着桐乡生生不息的发展,承载着绵延不绝的文化,铺叙着江南水乡的生活风情。于桐乡而言,大运河有着文化传承、环境提升、民生改善、城市建设、产业带动、品牌塑造等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影响。


  日前,《桐乡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市域段概念规划和城区段详细设计》(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为桐乡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绘就美好蓝图。(详见→重磅!桐乡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发布!


  加强大运河(桐乡段)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好桐乡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保护传承桐乡运河文脉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桐乡城市品质的重大工程,更是构筑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之河  贯通古今


  千年运河,贯通古今,融入文脉,承载生活。


  未来,我们将在大运河(桐乡段)体会这条文化之河的繁华记忆与别样未来。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繁荣于唐宋,疏通于明清,重振于当代。历经2500多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其网状河道体系至今保持畅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孕育桐乡的“母亲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文化遗产。



  大运河是一条真实的河流,更是一条无形的文脉。运河之水缓缓流淌,运河沿岸的文化也因此互融互通,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运河记忆和文化瑰宝。


  桐乡之风,从远古文明的源头悠悠吹来,罗家角先民的船桨,撩起7000多年前浑厚的水声,运河畔的一株水稻,开启农耕先风,可谓桐乡文明之滥觞。



  运河水滋养了两岸朴茂的文化生态,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古老而珍贵的蚕桑丝织文化依河而生、千年沿袭,孕育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乡蚕桑习俗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南宋时,沿着大运河从临安(杭州)出发,崇德是第一个县城。作为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近畿之地,桐乡得到了宋韵文化的充分润泽,有着丰富的宋韵文化遗产。单就崇福镇的跨塘高桥,就有十多座。行走于运河边的游步道,仍能领略“水港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风情。


  流淌的运河,更是催生了一批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沿岸古镇,如同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大运河畔。乌镇、濮院、崇福、石门等一批古镇,因水得利,从此地脉畅通,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新纪元,而且它们跟运河一样,在流动中不断嬗变,展现新风貌。



  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在这片沃土上,更是诞生了张履祥、吕留良、茅盾、丰子恺、金仲华、钱君匋、徐肖冰等文化名人,走出了王会悟、沈泽民、张琴秋等革命先驱……成为桐乡文化的精神标杆。


  2500多年的历史传承,大运河为桐乡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古镇文化、宋韵文化、名人文化,使桐乡发展成为稻作经济发达、商贸业繁荣、生活富裕的地区,也使桐乡赢得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誉。



  不同于游览休憩的市民公园,或是强调生态系统原生性的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以公园为载体,以文化为主题,突出民族文化自信和地域文化认同。它的保护对象是历史文化和文化传承机制,因此也需要更多人的因素参与,体现人的精神力量传承。


  解码、传承大运河的文化基因,需要群策群力。为此,桐乡始终坚持“开门建公园”的理念,专门组建大运河工作专班,先后就《规划》初步方案、中期方案、送审稿,广泛听取相关部门、镇(街道)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梳理吸收,及时反馈给规划编制单位,不断深化完善《规划》。



  与此同时,启动《桐乡运河文丛》编撰工作,并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资料物证等,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揭示大运河对桐乡经济、社会、文化和城市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通过将文化研究成果在相关场馆、文化景观中展示等举措,丰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内涵。


  大运河畔,历史、现实、未来交汇交织,文化、生态、富民共融共生。千年文脉如何常述常新?大运河本身便是最大的IP。大运河文化,源自于民,又反哺于民,也应留存于民。


  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桐乡优秀文化,讲好桐乡故事,提升桐乡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城市的传承和嬗变中,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的文化滋养,激发新时代桐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记者|颜明芬

编辑|李滢瑕

责编|施玉婷


最新动态:


濮院时尚古镇,怎样演绎桐乡新地标
开建!桐乡将多一个“绿岛”
重磅!桐乡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发布!
国家级!风雅桐乡迎来中国画大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